关于我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3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下,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项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成效
我县森林资源丰富,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2023年,全县林下经济产值1.48亿元,年纯利润3500万元,从业人员908人,辐射带动农户5120户,林农户均增收2181元。
(一)发展现状
我县林地总面积103.5万亩,森林覆盖率84.78%,其中有林地面积99万亩,目前,我县可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19.8万亩。截止2023年底,我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有10.84万亩。
从经营类别和效益看:林下种植业利用林地面积6685亩,主要种植黄精、重楼等中药材和香榧、油茶等,年产值5160万元,年利润1473万元。林下养殖业利用林地面积3845亩,主要是养殖黑鸡、黑猪、中蜂等,年产值3500万元,年利润416万元;林下采集业利用林地面积13000亩,主要是竹笋、食用菌等,年产值1770万元,年利润200万元;全县发展森林旅游业有11家,利用林地面积84900亩,年产值4370万元。
从区域分布看:各乡镇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各有特色。如碧阳镇丰梧村香榧套种油茶,赤岭村林下养殖黑鸡,碧山—丰梧—西武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产业等;宏村镇泗溪村发展香榧产业,汤蜀村林下养殖黑鸡,星光村和塔川村发展森林旅游和民宿等;西递镇霭峰村林下养殖黑鸡;渔亭镇桃源村未晞园旅游度假村依托绝美生态发展高端林旅康养;柯村镇胡门村林下种植黄精和重楼等中药材、林下养殖黑鸡等;洪星乡同川村林下种植黄精,长春村林下采集并加工竹笋、养殖中蜂,香榧基地套种富硒黄精等;美溪乡庙林村打鼓岭 、黄姑村黄姑河发展森林旅游等;宏潭乡佘溪村林下养殖土鸡、发展不事山外民宿,竹溪村五溪山养殖中蜂,五溪山大峡谷发展森林旅游等等。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好“两山”转化文章,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一是注重政策引领。印发《中共黟县县委 黟县人民政府印发〈黟县落实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六业千亿”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制定出台《黟县“五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办法》、《黟县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办法》,每年安排专项奖补资金,建基地、育龙头、创品牌,推动林下种养业、林下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发展,黟县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二是突出县域特色。始终围绕我县“五黑”特色产业发展,稳步推动了林下种养业、采集业健康发展;结合全域旅游,大力发展森林观光、度假康养、摄影采风、民宿体验和各类山地体育赛事等,森林旅游快速发展。三是强化典型带动。如指导柯村镇胡门村朝山林业合作社和洪星乡同川村岭上家庭农场建立林下中药材基地、长春村建立马坦香榧套种富硒黄精基地和竹笋加工基地,柯村胡门黑鸡保种场、宏村镇汤蜀村和西递镇霭峰村林下养殖黑鸡基地等,典型引领、示范带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组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谋划不足。国务院和省市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意见下发后,我县尚未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亦未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虽然我县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但各成员单位思路不清、职责不明、举措不多,机制不尽完善,未能形成合力;政策扶持存在短板,除了“五黑”产业和旅游产业每年两个“千万”扶持政策明确了林下种植中药材、香榧和养殖黑鸡、黑猪达到一定规模、发展森林旅游符合相关标准的可给予适当资金补助外,我县未制定林下经济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政府引领有待加强。
(二)规模结构不优。由于缺少产业规划指导和龙头牵引,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小、散、弱,管理较为粗放,科技含量较低,产业集聚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辐射带动效益不明显。从现状来看,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林下种植黄精和香榧、养殖黑鸡和中蜂、林下采集和加工竹笋以及森林旅游、民宿等,总量规模较小,品种较为单一。
(三)要素保障不力。不少林农想发展林下经济,但缺少启动资金,而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金融产品不多,很多经营主体存在融资难问题;因我县林下经济规模和体量小,向上争资困难;林下种养殖设施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森林旅游、康养等建设用地受生态环境准入、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制约,限制了林下经济发展;多数林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落后,开发利用成本高,影响了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热情;由于林下经济发展科技人才匮乏,受配套技术、疾病防控和自然灾害、兽害影响,我县林下经济发展相对脆弱。
(四)品牌营销不够。林下经济缺少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和大型经营主体带动,现有家庭农场、合作社和林农多以卖原材料或简单的初制加工为主,产品影响力不大;林下经济经营主体大多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能力较弱,除了“皖南黑猪”、“黄山黑鸡”、“黟县香榧”品牌小有名气外,其他林下种养业、采集业缺少拳头产品,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市场影响力小,如我县黄精、竹笋等品质好,在县内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品牌建设滞后,宣传营销不到位,甚至一些产品和品牌本县人都不熟悉。
(五)联农带农不强。我县林下经济主要发展模式还是以家庭农场或经营大户以流转集体、林农的林地自我发展为主,类似柯村镇胡门村朝山合作社采取林农以林地入股分红方式参与中药材种植,带动林农共同增收的是少之又少。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对全县林农覆盖面不大,尚未建立经营主体和林农利益紧密联结的联农带农机制。
三、意见建议
(一)切实高度重视,加大扶持力度。坚持高位推动,立足县情,谋深谋细县域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多元路径,建议调整优化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推进工作。强化规划引领,坚持近中远期谋划相结合,尽快制定我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产业布局、发展思路、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助推林下经济提质增效、健康有序发展。出台扶持政策,结合我县实际,针对林下种养殖、林下采集和森林旅游康养制定行之有效的专项扶持政策,顶格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二)坚持做大做强,调整优化结构。培育壮大龙头,坚持扶优扶强原则,整合林业发展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五黑”和旅游产业扶持资金,培育壮大林下经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通过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一体化推进,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发展壮大基地,按照“一镇一品”或“一片一品”的思路,指导乡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存量、扩大增量,统筹发展、县乡协同,合力推进,不断提升我县林下产业发展质效。强化“双招双引”,出台相关招引政策,吸引更多县外资本和人才,助力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加快林下经济产品和市场对接。
(三)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导向,在资金、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保障上向龙头企业倾斜。资金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发林业碳汇质押融资、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户联保贷款,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林下经济VEP项目、国储林项目等方式支持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进行融资,认真实施国土绿化项目和水土保持项目,帮助经营主体争取项目资金,用以加大产业投入,完善林区基层设施建设。用地方面,强化林地流转服务,鼓励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以林地资源入股企业;以抓工业经济的理念抓林下经济,借鉴安吉县 “林业标准地”成功经验破解企业用地瓶颈;用足用好国有林场优良的森林景观和闲置资产。技术方面,可参照当年培养蚕桑技术人才做法,建立县乡村三级林下经济生产、流通、市场营销等各环节人才队伍,加强与安农大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帮助经营主体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四)突出地域特色,实施品牌战略。汲取我县茶叶品牌“小散乱”的教训,着力在打造我县林下经济产品区域共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上下功夫:按照“一个区域(乡镇)产品一个品牌”或“一类产品一个品牌”模式,把全县同类林下经济产品纳入同一个品牌进行打造,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品牌标准、统一品牌运营;针对全县林特产品,紧扣我县“五黑”精致农业和全域旅游特色,探索打造“1+N”模式,即1个区域共用品牌+N个商标的模式,进一步进行资源、品牌整合;突出林下经济产品“绿色有机无公害”特点,切实做好林下产品“三品一标”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培育和打造知名品牌;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质量管理,利用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推行林产品溯源系统建设,着力打好“绿色牌”“生态牌”“健康牌”;采用自媒体、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面向不同群体精准宣传我县林产品。
(五)注重产业富民,助力乡村振兴。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效、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及推进我县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大举措抓紧抓实,抓出特色、抓出成效。组织林农通过入股、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到林下经济发展当中,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经营主体与林农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让林农通过入股分红、经营收益和用工就业等多种途径得实惠、增收入,从而实现辐射带动林农共同富裕目标。